“十三五”走入尾聲,下一個五年即將啟程,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中國經濟需要越過哪些“坎”?
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吹風會,中國社會科學院多位專家到場,解析未來5年的中國經濟走向,從金融、實體經濟、消費等方面提出中國經濟所面臨的挑戰(zhàn)。
穩(wěn)定杠桿率
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表示,受到疫情等特殊影響,今年中國宏觀杠桿率快速上升,前三季度已經上升了27.7個百分點,杠桿率超過270%,也就是說債務規(guī)模是GDP的2.7倍,這是個較高的水平,預計今年宏觀杠桿率將上升30個百分點左右。
杠桿率之所以快速上升,并非債務擴張速度太快,張曉晶解釋說,而是因為今年GDP增長太慢,多數國家今年GDP出現負增長。杠桿率上漲的風險有兩點值得關注,一是中小銀行壞帳上升,這會在總量中有所體現;二是杠桿率高的時候,每年利息支付也很高,最高年份利息支付一度達到增量GDP的兩倍,今年初步估算是增量GDP的1.5倍至2倍。
不過,張曉晶也表示,從橫向和縱向對比來看,這一上升幅度依然可控。張曉晶說,2009年全年,中國杠桿率上升31.8個百分點,高于今年的水平。此外,從全球來看,有預測稱,今年全球的杠桿率上升35個百分點,中國亦低于這一平均水平。
他指出,一方面,中國經濟最早從疫情中復蘇,若這一勢頭能夠持續(xù),未來5年中國杠桿率上升幅度約接近今年一年的水平,也就是說未來5年,每年約上漲5-6個百分點。另一方面,根據最新估算,中國政府廣義凈資產超過2016年時的120萬億元人民幣水平,完全有能力來穩(wěn)定杠桿。
警惕過快“去工業(yè)化”
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指出,過早去“工業(yè)化”可能是未來5年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之一。
從理論上分析,在現代化過程中,隨著一國人均收入的提升,制造業(yè)所占比重就會逐漸下降。但黃群慧指出,需要注意,制造業(yè)本身具有創(chuàng)新效應、產業(yè)關聯效應以及外匯儲備效應等,如果這些效應還沒有充分發(fā)揮好,制造業(yè)比重就快速下降,會產生過早“去工業(yè)化”的問題。
黃群慧認為,如果某些效率低下的服務業(yè)占比迅速提高、而效率相對高的工業(yè)占比迅速下降,必然導致整體經濟增速下滑,效率同時下降的現象。這可能導致一國陷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
放眼國際,日本、韓國、德國等,人均GDP已邁入3萬至4萬美元水平,但制造業(yè)占比依然保持在20%以上。近幾年中國制造業(yè)占比下降速度較快。目前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,制造業(yè)占比已經低于30%。因此,需要保持制造業(yè)占比穩(wěn)定。
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(fā)展第十四個五年規(guī)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》中也明確提出,“保持制造業(yè)比重基本穩(wěn)定,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”。
收入分配改革出現實質性進展
中國提出“形成以國內大循環(huán)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(huán)相互促進的新發(fā)展格局”,并將之作為新發(fā)展階段的重大戰(zhàn)略抉擇。張曉晶認為,形成國內大循環(huán)需要消費驅動,而收入分配的問題如果不解決,那么消費驅動是無法形成的。
“十四五”建議中,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,提出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”,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了“扎實推動共同富?!?。張曉晶認為,這是一個任務書,既是未來5年的重大挑戰(zhàn),也是重要任務。
|